一、 基础知识
1. 线材拉伸
线材拉伸是指线坯通过模孔在一定拉力作用下,发生塑性变形,使截面减小、长度增加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。
2. 拉伸的特点
① 拉伸的线材有较精确的尺寸,表面光洁,断面形状可以多样;
② 能拉伸大长度和各种直径的线材;
③ 以冷压力加工为主,拉伸工艺、工具、设备简单,生产效率高。
④ 拉伸耗能较大,变形率受到一定的限制。
3. 拉伸的条件
¯ 为实现拉伸过程,拉伸应力(σL)应大于变形区中金属的变形抗力 (σk),同时小于模孔出口端的屈服极限(σs k)或抗拉强度(σb),即: σk<σL<σs k 或 σk<σL<σb
通常以σL与σs k(或σb)的比值大小表示能否正常拉伸,即安全系数:
¯ 随着线径的减小,线材内部存在的缺陷,变形程度的加大,拉伸模角、拉伸速度、金属温度等因素的变化,对正常的拉伸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。一般安全系数与线径的关系如下:
线 径 (mm) |
型线 粗线 |
>1.0 |
1.0~0.4 |
0.4~0.1 |
0.1~0.05 |
<0.05 |
安全系数 Ks |
≥1.4 |
≥1.4 |
≥1.5 |
≥1.6 |
1.8 |
≥2.0 |
4. 拉伸原理
拉伸属于压力加工范围。拉伸过程生产极少的粉屑,体积变化甚微,即可认为拉伸前后金属体积不变:
V0=VK 或 S0L0=SKLK
¯ 相对延伸系数μ:拉伸后与拉伸前线材长度比。μ=LK /L0 。
¯ 压缩率δ:拉伸前后断面面积之差与拉伸前断面面积比值的百分数。
¯ 延伸率λ:拉伸后与拉伸前的长度之差与拉伸前长度比值的百分数。
¯ 减缩系数ε:拉伸后断面面积与拉伸前断面面积的比值。
5. 拉线模
拉线模是拉线过程最重要的工具。线模的主要部分是模孔,一般由互相圆滑连接的润滑区、工作区、定径区、出口区四个区域组成。
¯ 润滑区:润滑剂在这里停留并被带入工作区。
¯ 工作区:金属在这个区域内实现变形(变细、变长),实际与金属接触的部分叫做变形段。
¯ 定径区:使拉线尺寸准确,形状符合要求,模孔直径即定径区直径。
¯ 出口区:不刮伤从定径区出来的线材,同时防止停机线材回弹引起断线。
6. 拉伸过程
¯ 线材的一次拉伸:从放线到收线只经过一道线模拉伸。一次拉伸用于拉粗线。特点是加工率较大生产线坯较短,生产效率低。
¯ 线材的多次拉伸:从放线到收线经过数道(2~25道)线模拉伸。多次拉伸的特点是总加工率大,速度快,自动化程度高。
¯ 滑动连续式多次拉伸:拉线时如果各拉线轮上(K道除外)积线的圈数不变(每秒钟通过各道线模的线材体积相同),通常称为滑动式拉线机。其特点是:线材在各道(最后一道除外)拉线轮上都有滑动;各道(第一道除外)都存在反拉力。
¯ 无滑动多次拉伸:无滑动拉伸的主要特点是线材与绞轮间没有滑动,各中间绞轮上的线材圈数可以增减。在拉线过程中:储存系数等于1时,K道绞轮上线材圈数不变,线材不发生扭转,但不能保持长期不变;储存系数小于1时,K道绞轮上线材圈数逐渐减少,线材发生扭转;储存系数大于1时,K道绞轮上线材圈数逐渐增加,线材同样发生扭转。
为保证线材与绞轮无滑动,每个中间绞轮应绕15圈以上线材。
二、 影响线材拉伸的因素
金属线材在拉伸时受到四个外力,即:拉伸力、正压力、摩擦力和反拉力。
拉伸力的大小是实现拉伸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,影响拉伸力的因素如下:
1. 铜、铝杆(线)材料。
在相同情况下,拉铜线比拉铝线的拉伸力大,拉铝线容易断,所以拉铝线应有较大的安全系数。
2. 材料的抗拉强度。
抗拉强度受化学成分、压延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,抗拉强度高拉伸力大。
3. 变形程度。
变形程度越大,在模孔中的变形长度越长,正压力、摩擦力增加,拉伸力也增大。
4. 线材与模孔间的摩擦系数。
摩擦系数越大,拉伸力也越大。摩擦系数由线材、模芯材料和光洁度、润滑剂成分与数量决定。铜杆表面酸洗不净,残留氧化亚铜也使拉伸力增大。
5. 线模模孔工作区和定径区的尺寸和形状。
线模工作区圆锥角增加时,摩擦力减小、金属变形抗力增大,使拉伸力变大。定径区越长,拉伸力越大。考虑模孔的寿命,定径区不能过小。
6. 线模位置。
线模安放不正或模座歪斜会增加拉伸力,使线径表面质量不好。
7. 各种外来因素。
进线(杆)不直、放线打结、拉线抖动等都会使拉伸力增加,造成断线。
8. 反拉力增大的因素。
放线张力过大,上一道离开绞轮的张力增大等会增加下一道的反拉力。反拉力增加时,拉伸力也随之增加。
三、 拉线设备
种 类 |
名 称 |
特 点 |
单模 拉线机 |
卧式单模拉线机 |
|
立式单模拉线机 |
|
|
多模 拉线机 |
滑动式连续拉线机 |
|
非滑动式连续拉线机 |
|
四、 拉线润滑
五、 拉线模具
六、 拉线工艺
七、 拉线废品产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
废品名称 |
产 生 原 因 |
处 理 方 法 |
断线 |
接头不牢 |
调整电焊机的电流、顶端压力、通电时间,提高焊接质量。 |
线材有夹杂 |
加强投产坯料的验收。 |
|
配模不合理 |
通过工艺验证,对配模进行调整,消除变形程度过大和过小的现象。 |
|
模孔形状不正确或不光滑 |
按标准修制线模,工作区变形角不可过大或过小,定径区不可过长,抛光后模孔光洁度应达到要求。 |
|
反拉力太大 |
放线张力不可过大,调整绞轮上绕线圈数。 |
|
绞轮上压线 |
调整绞轮上绕线圈数;调换修正沟槽较深的绞轮;将表面毛糙的绞轮进行抛光。 |
|
酸洗不净 |
调整酸液温度、浓度;加强冲洗和中和。 |
|
线坯质量不好 (折边、飞边等) |
不合格线坯不流入下工序,加强中间检查。 |
|
铝杆潮湿 |
防止铝杆受潮,潮湿铝杆暂不投产。 |
|
润滑不良 |
定期化验润滑剂的含脂量并及时补充;定期测试润滑液的温度并保证不过热;保证管路畅通,使拉伸有足够的润滑剂。 |
|
尺寸形状 不正确 |
线模磨损 |
经常测量线径,接近公差极限时及时换模。 |
安全系数过小,线材拉细 |
降低拉伸应力,改善润滑效果,改进线模质量,调整配模,调节线张力等。 |
|
用错线模 |
穿模时要测量线材线径。 |
|
线材受到刮伤或擦伤等 |
穿线要正确,工作时勤检查,发现有伤害线材的地方,要及时进行检修。 |
|
线模偏斜,即模孔中心线与拉线中心线不正 |
上模时注意摆正,如有妨碍因素应检修。 |
|
线模尺寸形状超差 |
换新模,并将不合格模回修。 |
|
线坯含氧量过高 |
报废线坯 |
|
擦伤 碰伤 刮伤 |
锥形绞轮上有跳线现象 |
将绞轮表面修光,角度检修正确。 |
绞轮上有沟槽 |
拆卸,加工修理。 |
|
收排线时线材擦收线盘边 |
调整排线宽度,校平线盘边缘。 |
|
设备上有伤线部位 |
绞轮接口不平、绞轮窗口有锐边、排线导轮传动不灵等,应及时检修。 |
|
线盘互相碰伤 |
线盘应“T”字形存放;运输时线盘间应用衬垫隔开。 |
|
地面不平 |
整修地坪,铺胶垫、钢板等。 |
|
收线过满 |
坚守岗位,精力集中,防止收线过满。 |
|
起皮 麻坑 毛刺 三角口 |
杆材有飞边、夹杂、缩孔、折边等 |
加强检验,不合格品不流入拉线工序。 |
酸洗质量差 |
按工艺操作,中和完全,冲洗干净。 |
|
模孔不光滑、变形,定径区有裂纹、砂眼等缺陷,交接处连接不圆滑。 |
认真修模,抛光;严格检查,不合格线模不上机使用。 |
|
润滑不良 |
提高润滑效果。 |
|
绞轮不光滑,滑动率过大 |
磨光绞轮表面,调整配模。 |
|
波纹 蛇形 |
配模不当 |
调整配模,成品模变形程度不可过小。 |
拉线机严重振动 |
检修设备,排除振动。 |
|
线抖动厉害 |
调节收线张力,使收线速度稳定均匀。 |
|
模孔形状不合适 |
定径区长度应符合要求,不可过短或没有。 |
|
润滑供应不均匀 |
保持润滑剂供应均匀,将润滑剂进行过滤。 |
|
线材 有道子 |
线材有刮伤 |
检查与线材轴向摩擦部位,如:导轮、排线杆等是否光滑。 |
润滑液温度过高 |
加强冷却,必要时采用强制冷却手段。 |
|
润滑剂含碱量过高,含脂量低,不清洁 |
保持润滑剂的清洁,定期化验,保持成分稳定。 |
|
模孔不光滑,有裂纹、砂眼 |
加强线模修理和管理工作,不合格线模不上机使用。 |
|
模孔润滑区被堵塞 |
对润滑剂进行过滤,清除润滑剂中的悬浮物、金属屑等。 |
|
氧化 水渍 油污 |
润滑不足,润滑剂温度过高 |
供给足够的润滑剂,加强冷却。 |
润滑剂飞溅 |
堵塞飞溅处,出线处用棉纱条或毛毡擦线。 |
|
堆线场地不清洁,手套油污沾线材 |
坚持文明生产,保持工作场地清洁。 |
|
收排线: 满、偏、 乱、紧、 松 |
排线调整不当 |
按收线盘规格,调整排线宽度和排线位置。 |
收线张力不当 |
调整收线张力和收线速度。 |
|
排线机构有故障 |
细心观察:桃形轮固定不牢,滑块磨损松动,杠杆轴销磨损晃动等应及时排除故障。 |
|
收线盘不规整 |
平整线盘,无法修理时应报废。 |
|
收线过满 |
加强质量意识教育。 |
|
性能 不合格 |
拉线强度、伸长率、弯曲等机械性能不合格 |
总变形程度小,原材料不合格,变形不均匀等均会引起机械性能不合格;应选用合格的原材料,增加总变形程度,控制拉制过程中的温升等条件。 |
电阻率不合格 |
主要是原材料不合格,其次是韧炼工艺不当造成。 |
(电缆网)